大家晚上好,我是Vinifera,歡迎來到本期的【游點意思】。千挑萬選,我想向大家安利一部票房只有1200萬的國產佳作——《十二公民》,這部電影翻拍自大名鼎鼎的黑白片《十二怒漢》,借我國不存在的陪審團制度之名,刻畫當代中國社會世情百態。
網上可以免費看正版>>>
故事設定在一所政法大學的英美法課程補考課堂里,補考的學生們組成西方法庭,模擬審理社會上熱議的真實案件“20歲富二代弒父”案,學生家長和幾位校工組成了陪審團。為了孩子們順利通過考試,陪審員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全票通過某個決議: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。
12名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,有著不同的背景和心態,第一輪投票達成了11票有罪的結論。面對這個與社會輿論高度一致的判斷,堅持無罪的8號陪審員獨自開啟了鏖戰……
電影里的故事走向和證據疑點與原版幾乎一致,其高光之處在于對陪審員身份及行為的本土化改編,可以說,每一個人都能代表中國社會上的一個群體。本片片長只有100分鐘,豆瓣8.4分,老哥們入股不虧。
作為一部電影,好看必須是首位的。
《十二公民》堪稱一場酣暢淋漓的話劇演出,全片場景基本集中在一個房間里,12位主演均是人藝等劇團的話劇演員,何冰、韓童生、錢波等都是大家眼熟的老戲骨。演員們深厚的臺詞功底撐起了大段念白,神態動作里的種種細節讓一個個角色立了起來。
很多人說韓童生飾演的出租車司機貢獻了神級演技,在片中,他是最堅定的有罪論者。起初,局勢大好,他操著一口京片子爆豆子似的指點江山;中場,不少人動搖了判斷,他就表現出看人下菜碟的“欠”;最后,局勢逆轉,他的真情流露又讓人覺得可憐可嘆。
除此之外,歧視外地人的包租公,紋著大青龍的混混中年,想考大學的憨厚小保安,給女大學生當“干爹”的房地產開發商——幾乎每個角色都有著讓人會心一笑的高光瞬間。
讓人共鳴的角色背后有著深刻的現實土壤。
這部影片勇于觸碰諸多敏感社會議題,“河南人”“富二代”“干爹”,標簽背后的偏見被一一捅開,或是批判,或是反諷。
片中群像身上也背負著新中國發展歷程中的崎嶇與創痛,外地人進京、特殊歷史時期、冤假錯案、高考公平、貧富差距、階層分化……影片讓人意識到,當今所謂的“網絡暴民”背后有著盤根錯節的邏輯基礎,他不一定是壞,也并非不可理喻,而是他的經歷造就了他的思想和言論。
除了延續原版謳歌法律神圣的內核以外,這部電影向更深一層探討了“后真相時代”群體智慧發揚光大的可能。
有學者把當代社會定義為“后真相時代”,是說大家已經不關心真相,只表達情緒——這正是陪審團討論之初的情形。但部電影假設了另一個方向:即使我們不知道真相,我們也可以尊重程序正義,尊重理性和法律。
幾乎每一天,我們都會被熱搜上的社會新聞挑動情緒,性別對立、地域歧視、刻板印象愈演愈烈,有人因網暴而死,有人被網民審判,甚至水水論壇都能跟人互噴個上百樓。在當下,網絡輿論左右社會事件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們怎樣才能像電影里那樣,用群氓的智慧對抗群體性迷失呢?
影片模擬了一個有人主持秩序、輪流發言、平等對話的法庭,如何讓它照進現實,這是留給觀眾的思考題。
當然,在并不真實存在陪審團制度的中國,這部影片只能算是生硬的嫁接,此外,話劇感極強的夸張沖突,過于理想主義的結尾,以及稍顯臉譜化的人物設定都是難以忽視的瑕疵。但瑕不掩瑜,在沉淀了7年之后,這部探討如何通向理性社會的影片更加值得各位一看。